正午的太阳如同一盏炽热的白炽灯高悬在头顶,航天建设华航环境智慧团队在稀稀拉拉几棵树的影子下吃着午饭。天气又干又热,饭盒里不断冒出热气,仿佛连吸入身体的空气都带着一股灼意。汗珠滴落在滚烫的土坯上,似乎能清晰地听见“滋啦”一声,这便是森林草原火险监测项目现场的日常。
该项目点位覆盖166万平方公里。刚接到任务时,大家内心也经历了一番挣扎。尽管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启新赛道布局,把数字林业作为业务拓展的新领域,但真正服务如此辽阔的地域还是头一次。
“点位资料错漏率近50%,项目333个施工点位坐标急需精准定位。”前期踏勘时,他们遭遇了一场与空间和自然条件的艰难对抗。智慧产业中心总经理景泽涛带领团队借助智慧平台GIS地图功能,反复筛查并纠正异常数据,锁定偏差坐标,把原本模糊的点位信息转化成可视化数字沙盘。同时,将166万平方公里划分为4个攻坚片区,大家逐一开展实地精确校准。
40℃的炎炎夏日,日均驱车400公里,30天的日夜奋战,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处坐标的经纬度。“说实话,在这之前从未如此长途跋涉过。”项目实施部陈玉杰和技术研发部段其康一提到这儿,脑海中就浮现出当时驱车穿越沙漠、戈壁、绿洲、丘陵和山脉进行踏勘的画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运用“云端汇聚+实地校准”双轨并行模式,他们累计修正坐标误差点位150多个,提前完成点位精准落图,形成零误差的电子坐标档案,为后续施工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与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的沟通成本。这场用车轮印迹编织而成的攻坚战,不仅借助科技重塑了当地森林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模式,更锤炼出一支顽强拼搏的航天队伍。
告别了风景如画却酷热难耐的夏天,他们迎来了银装素裹但寒风凛冽的冬天。为建成火险因子监测站,精准获取高山无人地区的火灾预警信息,大家在海拔近3500米的雪山上开启站点施工。
项目实施部副部长周坤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艰苦的环境,能见度仅有20多米,眼前的东西根本分不清是土、是雪,还是土雪混合物,它们糊住了他的眼镜,模糊了视线。
困难如影随形。恶劣的作业条件已经让人头疼,但他们还要面对车辆和大型机械无法抵达作业点位这个更大难题。“来,搭把手!”大家喊着口号,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在风雪中一步一步把设备搬运到施工现场。
多年的冻土硬如磐石,现场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加上高海拔导致的空气稀薄,每一次呼吸都艰难无比。但他们没有退缩,手握铁锹镐头,进行基坑挖掘作业。
业务发展部部长王保菊笑着说:“身体虽然疲惫,但每晚能和妻子、孩子视频通话,就感到很幸福了。”他晒得黝黑的脸上,牙齿显得格外洁白。说来也巧,同样在项目上奔波180多天的顾玥、孙博超、周坤,他们要么是妻子怀着身孕,要么就是孩子刚刚出生。大家一方面牵挂嘱咐家人,一方面投入紧张的工作。
当最后一个点位顺利完成验收,数字林业平台正式启动,大家不禁欢呼雀跃。他们挥洒智慧和汗水,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监测网,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广袤大地上构筑起坚实堡垒。
回首这段充满挑战的经历,整个团队满是自豪,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奋斗印记。他们建设的智慧成果将在这片寒冷的雪山、荒芜的戈壁上,永远守护这一方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编后语
在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航天智慧团队日均驱车400公里,修正点位150多个,跨越海拔3500米,在灼热与极寒中,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监测网。
他们以科技重塑森林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模式,让数字林业平台成为雪山和戈壁的忠诚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