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8月12日至23日在深圳举行。我院深圳分院承担了场馆内功能平面设计;场馆外红线内区域流线规划设计;10个临建场馆设计;大运会闭幕式规划流线设计任务。自2009年12月至今,深圳分院承接了深圳大运会24个比赛大项共61个单体场馆的内外平面功能设计任务,成为大运会平面功能设计指定单位,开创了国内大型国际赛事平面功能设计的先河。出色的工作曾分别得到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深圳市领导和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航天整体实力的竞争优势 大运会被誉为“年轻人的奥运会”。而场馆功能平面设计是保障竞赛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指导场馆建设的依据,在整个场馆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9年11月深圳分院了解到大运执行局需进行场馆功能平面设计这一需求。一边派人了解场馆功能设计工作详细内容,一边积极准备,全力以赴参与该项目的角逐。 2010年1月,深圳市市长办公会召开,讨论大运会场馆功能平面设计问题。我院精心准备,院总工程师吴广贤与航天科工(深圳)集团公司副总蓝斌男参加汇报会。会上,我院项目组做了详细、生动的汇报。凭借在奥运会场馆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承接大运会场馆功能平面设计的优势,凭借整体实力征服了与会领导与专家。 市长办公会形成决议: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以单一来源采购的形式委托我院承担大运会场馆功能平面设计工作。在后续工作中,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又陆续将大运会场馆外红线内区域流线规划设计;10个临建场馆设计;大运会闭幕式规划流线设计多个重要的设计任务交付深圳分院。通过该项目设计竞争到参与,充分展现出了航天整体实力的优势。 560个日夜的艰苦劳作 大运会场馆功能平面设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深圳分院大运会设计项目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卢华辉在介绍承担的各项任务时说:“场馆内功能平面设计是根据大运会赛时对场馆的特定要求,以场馆的建筑设计及现状条件为基础,依据执行局各部门需求对场馆内部赛时功能用房进行平面规划流线设计。场馆外红线内区域依据比赛要求及赛时运行需求进行场地区域功能设计并就赛时各类人员及车辆流线进行设计,它是连接市政道路与场馆建筑之间的重要区域,对赛事安全、有序、顺利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馆外红线内区域功能流线规划设计和场馆内功能平面及流线设计一起构成赛时整体功能及运行系统,是场馆建设及赛时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承担了大运会所有61个比赛及训练场馆的场馆内功能平面设计及场馆外红线内区域功能流线规划设计任务。” 深圳大运会10个临建场馆包括:飞碟赛场、会展中心赛场(包括击剑、跆拳道、柔道、国际象棋比赛)、射箭赛场、沙滩排球赛场、小轮车赛场、公路自行车个人赛及团体赛场、山地自行车赛场、公路竞走赛区、公路马拉松赛区、公开水域赛场。上述比赛均为决赛场馆。临建场馆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现场配合。其设计内容包括:临时建筑、临时设施设计、比赛场地设计、体育工艺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总图、建筑、结构、电气、电讯、空调、排水等专业设计,设计内容全面且专业性强。 深圳分院大运会项目负责人西楠总建筑师在谈到设计任务量时说:“我院设计任务辐射到大运会所有场馆建设,现场踏勘,需求收集、规划设计、会议协调、设计调整等各项大量工作。仅参与设计的场馆走一圈就需要一个月;召开市局级工作协调会就达300多次,图纸修改调整最少有10次以上;完成场馆内功能平面图纸1420张,场馆外红线内功能平面1132张,十个临建场馆936张,闭幕式总体规划121张,图纸累计达3609张。” 面对繁杂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设计团队人员没有退缩,而是以“精心设计、竭诚服务”作为工作标准严格要求。为了确保各场馆节点任务按时完成,设计团队项目部严格召开例会布置任务,针对项目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各项目团队协同工作,充分展现了航天人的协同、奉献精神。 经过560个日夜,深圳分院顺利完成大运会设计项目工作,开拓了我院大型赛事场馆功能设计一个新的领域,扩大了“航天建设”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科工集团在大型国际赛事安保工程业绩后又一新的拳头产品,也为航天科工与深圳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添上了浓重一笔。深圳大运会项目设计得到深圳市领导和大运会执行局各部门的一致好评。通过大运会项目也极大的提升了航天七院的市场影响力及知名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深圳分院在今年还先后承接了深圳大浪、龙华体育中心等多个项目。目前,分院凭借承接大运会项目产生的后续影响,还与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取得联系,拟将参与青奥会相关项目的设计工作。 |